通区府发〔2022〕26号
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莲湖景区、经开区管委会,区级相关部门(单位):
现将《达州市通川区全民健身实施计划》印发你们,请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达州市通川区人民政府
2022年12月30日
达州市通川区全民健身实施计划
“十三五”以来,全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升,群众健身意识不断增强,但体育公共服务能力距新时期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还有较大差距,体育场地设施供给不足等问题仍然存在。为促进全民健身高水平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健身和健康需求,根据《达州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精神,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实施计划。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的重要论述,围绕健康中国、健康四川、健康达州、体育强市和体育强区建设,深入实施四川体育“123456”发展战略,坚持以“办人民满意的体育”为目标,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
(二)发展目标。到2025年,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场地设施建设持续加强,健身组织活力充分彰显,赛事活动全域化推进,科学健身服务常态化开展,人民群众健身热情进一步提高,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40%,区、乡、村三级公共体育健身设施和社区15分钟健身圈实现全覆盖,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3.19名,群众体育引领员队伍达到0.95万人。
二、主要任务
(一)实施场地设施补短板工程
三级全民健身设施体系完善行动。着力完善区、乡、村三级全民健身设施体系,实现社区15分钟健身圈全覆盖。规划建设通川经开区综合体育场、通川区碑庙全民健身中心、通川区双龙全民健身中心、通川区城北文化体育公园、通川区碑庙体育馆。到2025年末,通川经开区、各乡镇(街道)、管委会至少建有1个健身中心或多功能运动场,面积不低于2000平方米。各行政村(社区)建有多功能运动场地或建设1个配置有室内、室外健身设施的健身中心,面积不低于1000平方米。全区统筹建设体育公园、健身步道、乡镇(街道)及行政村(社区)健身中心、多功能运动场等各类全民健身设施项目3个以上。推广在健身中心或多功能运动场配建智能健身器材。推动健身场地设施适老化、无障碍建设,就近就便服务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人群。
居住区健身场地设施配套提升行动。根据人口规模、居住区和社区建设情况,完善群众举步可就、便捷多元的健身场地设施。新建居住区和社区严格按照“室内人均建筑面积不低于0.1平方米或室外人均用地不低于0.3平方米”标准配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并与住宅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交付,不得挪用或侵占。未达标的既有居住区和社区,要因地制宜配建标准或非标准健身场地设施。
因“地”制宜建设健身场地设施行动。通川经开区、各乡镇(街道)、管委会、区级各部门积极推进体育公园和体育服务综合体建设,采取盘活城市空闲土地、用好城市公益性建设用地、支持以租赁方式供地、倡导复合用地等模式,解决好健身场地设施建设用地难问题。利用公园绿地、河湖沿岸、滩地、旧厂房、仓库、桥下空间等可利用土地资源,新建或改扩建形式多样的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构建层次分明、布局合理、品类丰富、特色鲜明的全民健身场地设施体系。到2025年,全区新建(改扩建)体育公园2个以上。
公共体育场馆开放服务增效行动。优化公共体育场馆免费或低收费开放绩效管理方式,加强开放使用评估督导,加大场馆向青少年、老年人、残疾人开放的绩效考核力度,不断提升场馆使用效益。推动川渝公共体育场馆开放服务共建共享。完善场馆硬件设施,做好场馆应急避难(险)功能转换预案。积极推动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
(二)实施赛事活动全域化工程
全民健身赛事活动体系构建行动。广泛开展群众体育赛事活动,年均组织区级以上赛事活动25场(次)以上,含每年一次的职工运动会、城市社区趣味体育运动会、国民体质监测及全民健身活动状况调查、通川区《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达标测验赛、体育场地普查等;举办每2年一届的通川区老年人体育运动会;组队参加每4年一届的达州市运动会、达州市残疾人运动会、每年一届的达州市老年人运动会。打造3种以上群众体育赛事活动,每种赛事活动每年举办1次以上;乡镇(街道)每年举办2次以上群众体育赛事活动,村(社区)每年举办1次以上群众体育赛事活动。持续组织开展“百城千乡万村•社区”、迎新登高、全民健身日、马拉松等赛事活动。大力发展“三大球”运动,推动足球推广普及。每年组织开展区级“三大球”联赛,并组队参加全市“三大球”城市联赛。鼓励机关、企事业单位、体育协会等举办丰富多彩的群众体育赛事活动。逐步构建三级联动、部门协同、全民参与的全民健身赛事活动供给体系。
全民健身品牌赛事培育行动。支持各行业依托传统节日、重大庆典和民间体育资源,广泛开展群众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特色鲜明的全民健身赛事活动,逐渐形成“一地(城)一品”“一地(城)多品”的群众体育赛事活动新格局。助推川渝两地群众体育赛事活动联动开展,助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到2025年,打造1个以上具有区域影响力的全民健身品牌赛事。
重点人群健身活动促进行动。全面实施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推进青少年体育“健康包”工程,开展青少年科学健身指导,完善青少年近视、肥胖等问题的运动干预体系。在公共体育场地配备适合学龄前儿童锻炼的设备设施。提升健身设施适老化程度,推广适合老年人的体育健身休闲项目,开展适合老年人的赛事活动。大力推广工间操(八段锦、太极拳)、广播体操。支持举办各类残疾人体育赛事,开展残疾人康复健身活动。推广适合农民、妇女等人群的体育赛事活动。
(三)实施健身组织全覆盖工程
体育社会组织活力激发行动。加强基层体育社会组织建设,鼓励体育总会向乡镇(街道)延伸、各类体育社会组织下沉行政村(社区),大力发展社区体育俱乐部,构建覆盖城乡、富有活力、就近就便的体育社会组织网络。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引导体育社会组织参与承接政府购买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依托公共体育场馆资源,给予队伍稳定、组织活跃、专业素养高的全民健身社会组织场地支持。鼓励体育社会组织承办各级各类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开展健身技能培训,将运动项目推广普及作为单项体育协会的主要评价指标。
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队伍壮大行动。大力弘扬志愿服务精神,培育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通川品牌,推进社会体育指导员、群众体育引领员队伍建设,逐步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覆盖城乡、富有活力的志愿服务体系。完善社会体育指导员、群众体育引领员激励机制,到2025年,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3.19名,群众体育引领员队伍达到0.95万人,积极开展线上线下志愿服务,提高科学健身服务水平。
(四)实施科学健身服务普及工程
科学健身知识普及行动。开展科学健身“云指导”,每年制作发布科学健身宣传小视频及图文信息5期以上,推广普及全民健身科学知识。在机关、企事业单位、社区、乡村、学校等组织开展“科学健身大讲堂”。开展科学健身技能培训,依托各体育单项协会开展公益性培训,推广普及科学健身方法。拓展服务渠道,丰富服务载体,广泛利用各类媒体宣传普及科学健身知识,讲好群众健身故事,加大公益广告创作和投放力度,弘扬体育精神。
运动促进健康干预行动。落实国民体质监测、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和全民健身活动状况调查制度,定期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状况调查。每年组织全科医生、社区医生参加“运动促进健康”技术培训班,支持社区医疗卫生机构设立科学健身门诊,开展运动促进健康、运动伤病防治、体质健康干预等服务。推广简便易行、科学有效的居家锻炼健身方法,推广太极拳等武术项目、八段锦等健身气功功法,发挥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健身养生和健康促进功效。
(五)实施全民健身智慧化提升工程
公共体育场馆信息化改造行动。落实现有公共体育场馆信息化改造,优化场馆流量监测、网上预订、信息发布等便民服务。新建(改扩建)公共体育场馆同步实施信息化建设,鼓励配置智能健身设施,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提升场馆开放使用效益。到2025年,完成1个以上公共体育场馆信息化项目升级改造。
全民健身智慧化服务“一张网”行动。依托省级全民健身大数据平台,推动建设集场地设施、社会组织、赛事活动、健身指导等于一体的通川信息服务平台,提供设施查询、场地预定、培训报名、赛事活动等服务。推进5G、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的创新应用,开展全民健身“云赛事”、科学健身“云指导”等活动,逐步形成信息发布及时、服务获取便捷、数据反馈高效的全民健身智慧化服务“一张网”。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加强党对全民健身工作的全面领导,成立全民健身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各部门全民健身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推动完善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全民健身工作机制。将全民健身事业纳入区本级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制定全民健身实施计划,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将区本级全民健身体育专项资金由“十三五”期间的每年80万元调整为每年100万元,各乡镇街委应在乡镇预算绩效资金中统筹安排开展体育赛事活动及体育设施维修保养资金。完善多元投入机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建设。区文体旅游局会同有关部门(单位)对贯彻落实情况进行跟踪评估和督促指导。
(二)壮大人才队伍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健身指导、组织管理、科技研发、宣传推广、志愿服务等人才培养。建立多元化培养渠道,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稳步推进基层体育管理人员、社会体育指导员、群众体育引领员等队伍建设,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和评价机制。
(三)推动融合发展
深化体教融合。保障学生每天校内、校外各1小时体育活动时间,熟练掌握1至2项运动技能,培养终身运动习惯。健全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加大体育传统特色学校、体校和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力度,大力培养体育教师和教练员队伍。规范青少年体育社会组织,支持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发展。
推动体卫融合。探索建立体育和卫生健康等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运动促进健康模式,分级推进体卫融合服务机构开展工作并向基层延伸,推广针对常见慢性病、运动风险、运动伤病的运动干预项目和方法。
促进体旅融合。加大户外运动场地设施建设力度,发展富有通川特色的户外运动,推进户外运动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推广山地户外、航空、水上、马拉松、自行车等户外运动项目,打造户外旅游产品,加快建设通川特色的山地户外营地、汽车自驾营地等户外公共服务设施。
夯实产业基础。优化体育产业结构,打造“通川地域特色”系列赛等自主品牌,积极培育户外运动、智慧体育等产业,加快形成以健身休闲和竞赛表演为龙头、体育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鼓励创新体育消费政策、机制、模式、产品,促进体育消费。
强化安全保障。加强健身设施监管,配置公共体育场馆急救设备,确保各类公共体育设施开放服务符合各项安全标准。健全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安全防范、应急保障机制,完善运动项目办赛指南和参赛指引,统筹赛事活动举办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推动群众体育赛事活动安全有序规范发展。加强全民健身信息系统安全保护和个人信息保护。
(四)严格全民健身过程监管与绩效评估
要做好任务分工和监督检查,在2025年对全民健身实施计划实施情况进行全面评估。采取行政监督与包括媒体在内的多方监督相结合、定期检查与不定期检查相结合的办法,确保本实施计划落到实处。